贵州省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
聚焦“七强七突七保”持续推进“四兴乡村”暨乡风文明建设
贵州省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位于湄潭县东南面,距县城15公里,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,辖30个寨2006户6036人,主导产业有茶叶、水稻、烤烟、果蔬,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,集体经济积累50万元。市级特色田园乡村·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,社区党总支部先后获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先进表彰。
为了抓好“四兴乡村”暨乡风文明示范创建工作,社区坚持聚焦“七强七突七保”举措,交出了加快发展的成绩单,绘就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,开辟了乡风文明的试验田,传承了改革创新的精气神。
一、聚焦“组织功能强”,突出“四个关键”抓班子,确保“政治功能更有力”。
优化社区班子建设,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9人,换届后大专以上学历从1人提升到5人、中专4人,平均年龄从54岁降到40周岁,实现了学历、年龄一升一降和支部书记、主任一肩挑。
优化社区寨子划分,为便于精准管理、精细服务,将10个大居民组科学划分为30个寨,精选寨长30人、联户长120名、社区包保员9人,配齐镇级指导员15人,实现每个寨有5人以上的管事员,构建了“寨寨有人管、事事有人做、户户有人联”的组织体系。
优化志愿服务队建设,以寨为单位,成立“寨长+党员代表+村民代表+联户长”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目前,全社区共有志愿服务队31个260名队员,构建了“哪里有群众、哪里就有志愿服务队、哪里就有党的旗帜”,搭建了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、民困民帮、民济民解”的协商议事机制,实现发展过程全民主化,增强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优化党员管理服务,对全社区123名党员,实行“亮身份、做示范、争先锋、分类管、重培育、强堡垒”的管理监督服务机制,并从能人中培养党员,从流入人口中发展党员,从党员能人中培养后备干部,2021年至今发展党员6名(其中流入人口2名)、预备党员3名、入党积极分子3名,培养后备干部5名,增强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力。
二、聚焦“人才队伍强”,突出“四个群体”抓培育,确保“人才兴村更乐业”。
围绕大中专毕业生,建立人才数据库,搭建人才交流平台,目前,全社区360名大学生、240名中专生,全部纳入了社区人才数据库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人才资源。
围绕复员退伍军人,培育领军人才,现有45周岁以下的退伍军人35人,全面纳入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育、管理,确保“退伍不褪色、发挥军人本色”示范引领作用。
围绕有名人仕建平台凝聚智力共发展,社区116名有名人仕建立联结机制,根据社区发展需要,现已聘任“名誉支书1名、名誉主任1名、发展顾问8名”,引领凝聚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“大舞台”上大显身手、挥洒汗水,达到“平台共建、资源共享、社会共治”,进一步“夯实基层党建、筑牢战斗堡垒”。
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专职人才,培育“双培养工程”6名、“茶管家”31名、“百村万名新农人”120名、“田秀才”160名、“土专家”280名、“能工巧匠”26名、“特色小吃”86名,落实关爱激励政策,建设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领头队伍。
三、聚焦“集体经济强”,突出“四个重点”抓改革,确保”产业兴村更富裕”。
结构调整、规划引领,根据村寨“土壤、水利、区域及人才技术资源”优势,围绕贵州重点扶持培育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,结合企业、市民需求,科学规划种植茶园4489亩、水稻1300亩、油菜1100亩、辣椒1800亩、玉米2200亩、烤烟740亩和果蔬1258亩,多渠道不断增加群众收入。
社企联结、利益共享,建立“居社合一”的集体经济组织体系,实行“股份经济合作社+公司+职业化人才+基地+大户”管理运营模式。目前,已同8家企业签订联结合作协议,形成集体经济组织有党的引领、有专人抓有专人管的格局。
盘活资源、招商引资,以村寨为单位开展“招商、联商、助商、惜商”活动,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。盘活农村各类资源,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;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整合项目资金购置农机具,组建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队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;依托傩文化资源,成立演艺公司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;围绕茶资源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;抢抓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,建立棒垒球加工厂,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,今年,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。
特色产业、文化先行,做到向“特色产业、文化品牌、技术人才、市场需求、网络营销”要效益,结合“欧标茶园基地+红色文化底蕴+科研”的三茶统筹发展理念,创新研制“十谢感恩茶”,促茶叶增值增效突破发展;结合《十谢共产党》感恩红色文化,有效结合傩戏文化,开展弘扬“铭傩祈福·颂感党恩”宣教活动,牢记“人类发展、社会发展、科技发展、党史发展”的艰辛不易,做到“忆苦思甜,珍惜当下,感恩拥有,我将无我,不负韶华”,提升傩戏文化传承的生命力;培育“百村万名”新农人,打造“网红社区”,线上线下全力宣传营销本地“特色小吃”“特色商品”“特色文化”,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,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,达到“产业兴村更富裕”。
四、聚焦“绿色要素强”,突出“四个环节”抓美化,确保“生态兴村更美丽”。
以户为单位,围绕“菜、花、瓜、果、景”要素,打造“五微最美园子“,即“用竹蔑编制围栏做微菜园或砖砌微花园,用木条搭建微瓜园,用空闲地栽植微果园,打造庭院周边、房前屋后有花有草有树有瓜有果的微景观”,实现“一户一园、户户可看”。
以寨路、废弃地、空闲地为单位,见缝增绿添彩,补植补绿补造,打造最美产业路,实现“寨寨有景、路路可观”。
以产业业态、沟渠、田坎为单位,布置四季花草树木,打造五彩斑斓、姹紫嫣红的特色田园,实现“村村有绿、处处是景”。
以寨户路为单位,实施亮化工程、灯带工程,创造温馨、舒心、放心的美丽生产生活及旅游居住民宿环境。通过绿化亮化美化,达到“山地森林化、农田林网化、村屯园林化、道路林荫化、庭院花果化”,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,达到“生态兴村更美丽”。
五、聚集“文化底蕴强”,突出“四个要点”抓新风,确保“文化兴村更自信”。
革心挂星、典型示范,开展文明创建行动,对标乡风文明村寨创建标准,扎实开展“优秀党员、优秀寨长、优秀茶管家、优秀联户长、优秀文明户、优秀志愿者、优秀大学生、优秀烟农.菜农.果农.椒农”等充满正能量的评选表彰活动,营造“见贤思齐、崇尚英雄、争做先锋”“比学赶超、比美比健康”的良好家风乡风民风。
车不过十、礼不过百,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,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低俗婚闹、厚葬薄养等农村不良风气,率先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讨论拟定通过《红白理事会章程》,提倡“车不过十·礼不过百”“六不六示范”,按照“事前商议引领·事中帮办服务·事后公示监督”的工作思路,有效结合“星级最美寨户”评比制、“八责追究”制和“红黑榜”公示制,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。2021年8月以来,社区办理了红白事务52起,没有1户违反红白理事会章程和居民公约。经走访据悉,实现“双节约”,红白事操办方,经核算户均节约10000元以上,干部及群众一年吃酒可节约开支10000元以上,达到“文明节俭树新风·红白理事促振兴”。
文体新风、活动聚心,支持鼓励村寨网格适时开展“坝坝舞、广场舞、击鼓舞、乒乓球、篮球”等文体活动,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今年,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、点的组织下,围绕“二十大精神宣讲、疫情防控、安全生产、产业发展、文化文艺服务、助学支教、医疗健身、科学普及、卫生环保、扶难帮困”等十方面内容,开展“志愿服务18余次、先进典型选树宣传6次、弘扬中化优秀传统节日6次、评比文明家庭160家、最美家庭180家”,以更接地气、更具活力、更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打通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、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凝聚人心、汇聚民力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大力开展“谈变化、感党恩、共奋进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,引导寨民以良好的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自我约束,将道德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,用先进文明文化成果“塑形村庄、铸魂人心”促“文化兴村更自信”。
六、聚焦“治理能力强”,突出“四个结合”抓创新,确保“机制健全更发力”。
自治强基增动力,制度保障、治理有效,结合社区实际,拟定“八大制度”促规范有序、持续发力,即“社区自治公约制、社区寨规民约制、红白理事章程制、最美家庭评比制、最美寨子评比制、最美乡村评比制、寨管家工作制度、寨红黑榜公示制”,健全完善了居民会议、居民代表会议制度,解决村寨“办事无规则、自行其事、自由散漫、自治能力不强”的问题,达到群众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”的良好态势,促进村寨治理长效发展。
法治提升促效能,全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发挥法治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保障作用。在村寨开展学法守法、知法护法,遵守宪法和法律,传播法治观念,弘扬法治精神,提升法治思维来认识事物、判断是非、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。深知“耕地红线、严防乱占,毒诈伤身、危害一生”,做社会主义法治的“忠实崇尚者、自觉遵守者、坚定捍卫者”,做到“尊法学法守法用